•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系列报道之大遗址保护篇
  • 时间:2013-3-15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把根留住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系列报道之大遗址保护篇

      编者的话: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继兰州新区之后,我省又一个上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即日起,本报将从大遗址保护、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展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甘肃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八千年历史不断代”之称。丝绸之路见证着河陇的繁荣,巍巍长城记录着边地的沧桑。

      大遗址保护工作瑕瑜互见

      大地湾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遗迹、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址无一不见证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祥。这些大遗址也承载着我省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传承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的设立以及“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我省大遗址保护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这是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的一次大提升,也是探索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方面的一次大跨越。

      大地湾遗址大规模保护和修复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并完成,总投资720万元,是大地湾遗址接受保护以来最大规模、最全面的保护工程。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博物馆的建议》。该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1212亩,总投资约2.28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分两个阶段完成,2013年到2016年完成遗址博物馆建设。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也被列入“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投资2000多万元支持该项目。进步虽然明显,但我省大遗址保护的基础建设仍然薄弱,保护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财政保障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健全,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十分滞后。

      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多重困难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期,大遗址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除了各种自然力洪水、地震、水土流失、风化、冰冻、雨水、坍塌、环境污染等的侵蚀和破坏外,主要来自人为因素的破坏。

      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城乡建设和大中型基础性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大遗址保护的最大威胁。

      2012年,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泾川古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新建的西平铁路从古城穿过,遭到当地民众的投诉。据悉,国家文物局在《关于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通过泾州古城文物保护方案的报告》的两次批复中均明确提出将该项目“移出古城范围”,而施工方对此却置若罔闻。一条造福我省人民的铁路,却上演了破坏古城遗址的悲剧。

      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给大遗址带来的破坏是无法忽视的。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日常农业生产、耕作、开荒、植树等活动,使许多处于农村腹地的大遗址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威胁。像玉门关遗址,烽火台附近的一些地方成为耕地,甚至于一些村民嫌烽火台占道,便将其夷为平地。虽然还有部分烽火台存在,但已面目全非。

      此外,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屡禁不止的各种文物盗掘也冲击和威胁着大遗址的保护。尤其是礼县大堡子山遗址,18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内盗洞如蜂窝,惨不忍睹。

      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亟待加大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我省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难题和矛盾看,问题的关键主要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大遗址保护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因此,要做好大遗址的保护及其规划,政府必须要为大遗址保护及其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我省大遗址保护也要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从整体环境整治着手,将遗址本身的保护措施、展示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确保文物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遗迹为例,虽然我省已出台《甘肃省历代长城保护方案》等文件,并采取标识围栏保护等措施对长城遗址进行保护,但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不断加强土质长城保护技术研究,在长城沿线易遭受人为破坏的重点地段修建管护用房、架设防护围栏、埋设界桩,在易遭受洪水破坏的地段建设防洪设施,采用新技术开展防风治沙。同时,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加大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度。此外,还需制订我省长城保护管理细则,设立长城保护工程办公室,加大资金筹措和宣传力度,多方面、全方位地保护长城遗址。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李磊 王东海 )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