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岁的张鹤珊是河北省抚宁县城子峪村农民,三十年来,他穿坏150多双球鞋,步行巡护长城的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修剪灌木丛,劝走挖蝎人,吓跑盗砖贼,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向文物部门汇报城墙的安全情况……三十年如一日,他由“义务守城人”变成正式注册的“长城保护员”,还整理出20万字长城考察笔记和故事传说,并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第一位农民会员。这一切,都源自他是一位当年长城守卫者的后裔。
张鹤珊说,在明代长城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要数当时拱卫京师的蓟镇长城,范围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境内的长城。1568年,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全面重修。据当地史志记载,当时朝廷允许家属前来随军守边。长城修成后,部分楼台就分给各家各户守卫,这些由浙江义乌一带调集来的精兵强将,就在异乡边塞定居,世代繁衍成为今天的长城守军后裔。仅在秦皇岛境内的374.5公里明长城沿线,就有158个自然村聚居有长城守军后裔。张鹤珊就是当时驻守的浙江张姓官兵后代。“现在我家房子地址,就是过去城子峪守城部队长官的私宅所在地,过去村子四周有城堡、有衙门、有戏台,我们祖先守卫的‘张家楼’就在东山岭上。”在城子峪村,还保留着一个叫“逛楼”的习俗,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村民们会举家出门,背着菜肴、水果和酒,来到山脊的长城上,瞻仰先祖留下来的一座座楼台,祈求祖宗的庇佑,然后才开始一年的劳作。
在今天的明长城河北抚宁县、辽宁绥中县交界地段,附近村庄里生活着大量当年修戍长城官兵的后裔,他们自觉守护长城的情愫在世代延续着。在秦皇岛市聘请的首批近百名“保护长城”的宣传员中,长城后裔占了近一半。一些村庄的长城后裔还自发组织起来,制订公约,制止盗抢长城文物等各种破坏长城的行为。2003年,在河北省文物部门的帮助下,长城后裔村董家口村把多年来散落在村里的三万多块长城砖从自家猪圈、台阶、院墙上拆下来,一块块把它们背回到山上,将长城上一些自然坍塌地段修复了起来。
(来源:山东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