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发布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中国历代长城分布于15个省(区、市),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共计43721处。
但此次调查发现,长城仍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人为破坏有加剧的趋势。具体而言,一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随意开挖,这是当前破坏长城的主要形式;二是部分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在长城上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三是保护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城大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地方财力和管理能力不足,长城的遗产构成又相当复杂,其“四有”基础工作(即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进展缓慢;四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研究力量分散,具有重大影响并为国际遗产保护界广泛认同的学术成果不多。
这次长城文化遗产调查的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令人惊心;而一些地方和部门、部分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更令人忧心。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对长城现状的报道,大多是说长城在不断受到各种侵蚀和损害。有的是向长城要建筑材料,有的是在长城上私挖乱建,有的是打着所谓发展“长城经济”、“生态休闲”的幌子,大肆开发,野蛮破坏,而把保护长城的职责完全抛诸脑后。
中国长城学会在长城保护调查和分析中曾有过统计,现存的明代万里长城墙体较好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不超过2500千米,而其他朝代的古长城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则可想而知。目前,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已把中国长城增列为全世界100个最濒危的遗址之一。抢救保护这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已是刻不容缓。
说起长城,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让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文化学者余秋雨也曾经这样说过:“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是的,长城凝结了太多历史和记忆,负载着太多苦难和叹息,映照着历史时空中太多金戈与铁马,记载着太多荣耀和悲欢,沉淀了太多民族和个人的一幕幕活剧,也流传着太多故事和传说。如果我们超越了时代的束缚和历史感的限制,对长城价值的评说就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不仅要把长城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应把它视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文化人士池田大作在对话中曾经谈到,古典建筑的灵魂,在于它凝结着那个时代和社会人们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明乎此,我们便懂得了长城的价值,懂得了它在人类文明有机体中的地位,更懂得了保护长城的一砖一瓦、一石一土、一树一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该以怎样的历史职责和态度,来保护好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长城。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也是人类的道德责任。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