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前的舆图,因多经变乱,流传希罕。最早的山西舆图应在图经中,可惜早期的山西图经都已失传。敦煌壁画中的五代《五台山图》因绘制时间较早,内容丰富,是珍贵的专题名胜图。
在现存的几幅南宋舆图中,如碑刻图《禹迹图》《华夷图》、《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九州山川实证总图》、《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 唐一行山河分野图》等,也有山西这一局部的地理状况反映,但是表示的内容方法都比较简单。元至正4年(1344)《契丹地理之图》,有太原、河东等注记,忻、朔、武、应、代州名标注在圆圈里,长城和北岳山皆为形象画法。
到明代,留存的图种逐渐增多。现存的较早的山西全省区域图,保存在明代的《广舆图》中,《广舆图》是中国最早的刻本舆图集。元亡明兴,蒙古族常思南下,因此,明代对北方防务特为重视,这一时期的边防图尤多,山西处于防务的前线,此类边关图在现存明代舆图中占一定数量。
明代以前制图有两大特点,即传统的“计里画方”和图画式的“形象绘法”,这种状况延续到明代末期。万历年间以后,利马窦等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天文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带来《万国舆图》,自此中国历史上沿用的一成不变的制图方法才开始发生变化。
《禹迹图》《华夷图》中的山西
用“计里画方”绘制的《禹迹图》具有经典意义,“计里画方”自晋代闻喜人裴秀提出之后,一直是传统制图的数学基础,沿用到明末清初,甚至更晚。《禹迹图》是“计里画方”应用的佐证。《禹迹图》见方3尺,采用正方网格,每格相当一百里,属于全国疆域图,河流水系绘制得相当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杰出的舆图。现存的《禹迹图》《华夷图》,都是石刻图,作于刘豫阜昌7年(1136年),原碑在西安碑林。山西省图书馆馆藏有拓片。在这两幅舆图中,山西区域内的内容十分简略,仅标有黄河及太原、大同等几个地名,无其他注记。
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
五台山成为佛教胜地后,社会上广泛流传《五台山图》。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现存的《五台山图》,为数也不少,尤以61窟《五台山图》所绘场面宏大,其高3米多,宽12米。61窟创于五代宋初,元代重绘甬道壁画,其余壁画保持了原貌。此图分上、中、下三部,上部表现五台山祥云瑞光等灵异景象,中部表现了五台山的山势和众多寺院,下部是从太原和镇城(现河北正定)通往五台山的道路,有太原白杨店、太原新店、石岭关镇、忻州定襄县、五台县西南大桥等注记,这是当时去五台山的必经之路。
《五台山图》是一幅宗教图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但它包涵着真实的地理信息,特别是图下部的路线图,因此在舆图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舆图中》的山西舆图
元朝的地理学家朱思本,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历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舆图,可惜现已失传。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广舆图》是中国400多年前的第一本刻本舆图集,绘制年代在明嘉靖年间。在这本舆图集中,以总图为首,分省列图,建立了按行政区划分幅的体系。与山西有关的,就是山西舆图和《九边图》了。《广舆图》中的山西舆图,采用计里画方编绘,绘画工整,刻镌精细,采用了多种舆图符号,很多符号已抽象化、近代化。这是现存的山西舆图中,较早的也是较详细的全省舆图。
明代的九边图和边防图
九边是明朝为了防御北方瓦刺族侵扰,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每镇均驻重兵把守,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九边图》是将九边的每边分别刻绘一幅舆图。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屯积粮草情况,具有明显军事性质。《九边图》是罗洪先自己补充编绘的。
除罗洪先的《九边图》外,明代的九边图还有不同的作品,如明嘉靖13年的《九边图》,隆庆3年的《九边图说》,崇祯2年重新编绘的《九边图说》。万历年《北方边口图》,为一连绘长卷,青绿色,九边城堡具略。
万历年《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编篡杨时宁,曾任宣大山西三镇总督。又,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善本书目著录:杨时宁白希绣篡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三帖。白希绣曾任山西巡抚都御史。康丕扬《三关图说》,明万历刻本,残本,康丕扬曾任山西巡抚,此本只有偏关图说,缺雁门宁武两关。
意大利地理协会收藏着200余幅明清以来手绘或刻印的中国舆图,其中有明彩绘《大同镇图说》28幅。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山西镇图》,国图现存明代图有《山西镇总图》,明末期绘制,木刻着色,为山西北部各城堡及驻扎官制情形。
明代亡佚的舆图
《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著录有:杨时宁《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四镇三关图》、翁万达《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可惜这些图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