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冯海荣等和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等联合建议——
将嘉峪关遗产纳入国家文保计划
嘉峪关关城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 梁峡林 刘健)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为代表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为保护这个我国独有的、保存程度完好的古代军事文化遗产,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冯海荣等和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等已写好《关于支持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议(提案)》,建议国家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投资计划。据记者了解,保护工程投资概算约20.3亿元。
现状:对嘉峪关明长城进行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建议提案认为,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壮观、保存程度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保护维修,1986年—1989年,国家和省、市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重建了嘉峪关城楼,修缮了主要古建筑,维修加固了关城墙体和南北两翼长城,修复了悬壁长城,并修建了长城博物馆和配套接待设施,基本恢复了嘉峪关昔日雄伟壮观的面貌。之后,除零星保养维护外,嘉峪关及沿线长城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保护修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11年7月16日在嘉峪关视察时指出,要以嘉峪关关城为例,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和大遗址的抢救保护,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贯彻落实李长春的指示精神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规划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三大项目,建设内容为:关城城墙保护维修、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关城安防设施建设、长城第一墩保护及崖壁加固、关城两翼长城保护、嘉峪关东北长城保护;遗产监测中心馆所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及监测体系建设;文化遗产公园基础实施、文化及园林景观、旅游服务设施、周边环境整治、九眼泉湖生态保护和文化展示等项目,投资概算20.3亿元。该工程主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建议:从三方面支持嘉峪关遗产保护
建议提案提出,为发展壮大嘉峪关文化产业,深入发掘长城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议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支持力度。
1.请国家文物局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投资计划,同意该工程整体立项、分步实施。并安排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8亿元。
2.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先期实施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项目建设,并从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资金4.5亿元。
3.请国家文物局协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对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组建、人才引进、人员培训、遗产监测业务的开展给予指导帮助,并帮助协调聘请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著名专家为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名誉主任。
-相关链接
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冯海荣等建议——
将酒泉嘉峪关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梁峡林刘健)为发挥酒泉、嘉峪关两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冯海荣等还计划提交《关于建立甘肃酒泉嘉峪关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议》,建议将酒泉嘉峪关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把旅游业培养成当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建议认为,酒泉、嘉峪关两市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现代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重镇。2010年,旅游收入分别占当地GDP比重的9.3%和4.1%,旅游业成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将酒泉、嘉峪关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两地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特点。
(来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