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处我省西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是北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点,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更是说明张家口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几百年来,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已经成为张家口的重要象征,向人们讲述着张家口这座塞外山城的发展变迁史,从明朝开始设置,到清朝达到鼎盛,民国逐渐衰落,如今逐渐复兴,在大境门的注视下,张家口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落后走向繁荣,成为我省西北部的璀璨明珠,生态宜居之城。“没去过大境门,就相当于没到过张家口”,张家口将“城市原点”位置定在大境门广场,正是众望所归。
坐标大境门文化广场
“城市原点”不单单是一个城市地理位置简单的经纬度数字,其更深刻的内涵应该是整个城市最形象的象征,不仅其地点能够代表城市历史起源和发展,而且“城市原点”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城市精华所在,能从中看出城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来到一个城市,必然要看这个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大境门就是张家口的象征,也是每位来到张家口的游客必到之地。同时,大境门也是张家口的自豪和骄傲,每一位市民都是免费的导游,可以滔滔不绝地为你讲述大境门的历史,讲述张家口如何从大境门发展到塞外明珠的坎坷历史。
张家口市规划局人员表示,张家口最早就是军事要塞,大境门下的来远堡也叫上堡,是军人们驻守的营房,后来有了堡子里(下堡),是平时居住办公的场所,从本质上说,张家口就是从长城军事要塞大境门来远堡发展而来,其代表意义要比堡子里鲜明,同时,大境门已经是人们心目中张家口的象征,综合多种因素,目前,已经将张家口“城市原点”定在大境门文化广场。
溯源北方重要的陆路码头
早在明朝,张家口属于九边重镇———宣府镇辖区,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长城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到了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又开设了大境门,开始蒙汉更加频繁的交流,张家口也开始走向繁荣。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高耸入云的东、西太平山之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长城关隘,扼边关之锁钥,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门楣上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
从明朝隆庆五年起,在张家口大境门外(现在的大境门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了我国北方国际贸易的内陆口岸,被称为第二条丝绸之路的张库大道也逐渐形成。到了清代,张家口经济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当时大境门内外不仅有国内大小商家店铺1500多家,而且还吸引了美、英、日、德、俄等44家国外洋行,年贸易额最多时达白银1.5亿两,被称为重要的陆路码头。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张家口逐渐衰落。大境门也开始败落,甚至部分城墙被毁,大境门陷入了民房的包围。
近年来,张家口对大境门进行了整体规划,濒危的城墙得到了修缮,杂乱的民房被搬迁,大境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又开始焕发出灼灼光彩。
未来追回记忆打造名片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张家口市就开始谋划大境门长城的保护修复工作。2004年,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对大境门长城进行保护修复。经过三期工程之后,大境门已经完成华丽转身,新修的广场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去处,重新保护维修后的大境门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此基础上,2010年,张家口市本着“追回记忆、还原历史、建设精品、打造名片”的原则,启动了大境门文化旅游改造综合项目,并由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对项目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一期工程。按照规划,张家口市将投资9.6亿元,对大境门周边7.5万平方米的文化旅游区范围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商业、文化、宗教三方面建设内容。
张家口市“城市原点”设计师侯洪涛表示,目前张家口“城市原点”标志已经设计完成,直径为1米左右,周边为正方形花岗岩,四角点缀中国传统衬托图案,中间圆盘为铜质浮雕,浮雕背景为张库大道古地图。
据了解,“城市原点”设置将和大境门综合改造项目同时施工进行,大概5月份左右竣工,届时,“城市原点”不仅将成为大境门景区又一道重要的风景,也必将成为张家口文化旅游的又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