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学会
1984年5月4日,董耀会、吴德玉从山海关老龙头出发徒步考察长城,后来张元华加入。1985年9月24日他们到达嘉峪关,历时508天。回京后,他们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黄华的接见。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北京晚报》等报道了他们的事迹。这次考察,他们记录了300多万字的笔记,拍摄了6000多幅有关长城的照片,收集了100多幅碑帖和碑文记录。1988年,3人以华夏子为笔名,由档案出版社出版了《明长城考实》一书。
1984年6月27日,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现状进行调查的初步解译成果在《北京晚报》发表。这次调查量测出北京长城全长为629公里,全线共有城台(墙台、敌台或战台)827座,关口71座。其中发现圆形城台5座,坡顶城台1座,营盘8座。查明北京境内保存最完好,城墙最壮观的三个段落:八达岭(居庸关/八达岭/黄楼洼/广坨山);北京结点(黄花城/北京结点/莲花池);司马台(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望京楼),认为这三段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986年6月,由鲁迅艺术学院摄影艺术干部专修科的10名师生自筹资金组成了“长城摄影艺术考察队”,从山海关老龙头出发,开始长城考察,1987年10月到达嘉峪关。跨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7个省和自治区。这次考察除拍摄了长城的各种雄姿风光,还拍摄了沿途所见的满、回、蒙古、裕固、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1987年12月,他们的摄影作品参加了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的首届长城摄影展览。
1987年5月4日至9日下旬,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毕业生陈立坚、李兆兴,自山海关起至嘉峪关止骑自行车对长城沿线进行考察。
1988年10月30日和1989年4月23日,齐鸿浩、张继民两次对陕西省澄城县和黄龙县交界线上的长城遗迹进行了贯通性的徒步考察,基本上弄清了长城的现状及走向。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人民广播站编辑、记者高旺,多年来,徙步踏察长城,先后到过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区,总行程7万多里。先后出版了《内蒙古长城史话》、《长城访古万里行》、《博览长城风采》和《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等书。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刘谦从辽东镇长城西段与蓟镇长城交界的山海关东北锥子山起,北至义县,东至黑山,转向开原、昌图,东南至鸭绿江边,行经23个县市,全部历程1000余公里,对辽东长城作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198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一书。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彭曦历时数载,行程万里,对跨越甘、宁、陕、内蒙古四省区战国秦长城进行全面系统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自南宋《华夷图》以降诸多历史地图对这条长城大段位置、走向的误断和错误。于1990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一书。
1990年5月,丹东市文化局邀请辽宁省长城赞助活动办公室和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成省、市联合考察组,行程2500公里,考察了宽甸县虎山乡虎山村起,沿宽甸县和凤城县交界山脊上的长城。确认了明长城东端起点虎山段的具体位置与行经路线。12月,中国长城学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到虎山长城遗址实地考察,分析研究了出土文物,对虎山长城的修复进行了认真地论证。
1990年7月,由美国青年凯文·福斯特和约瑟夫·吉吉尔斯基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姜鹏、周宇等4人组成的中美长城自行车联合考察队,对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明长城段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明长城和秦长城等长城遗址的旅游资源、长城保护情况等。
1991年开始,在陕西省神木县政协积极支持和组织下,神木县政协常委乔恩明先后4次考察县境内明长城遗址现状,并亲手绘制出明长城烽火台走向详图。联合县政协常委张希纲、杨正国,在县政协四届一次全委会上,提交了《关于保护和修复我县明长城遗址的提案》,引起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2年8月3日,由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江苏省连云港市青年刘树林、王海军、徐学军一行3人组成的明长城考察队从嘉峪关出发,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1993年3月底完成了长城考察。对长城的保护情况进行了摄像、摄影和文字记载。
1994年5月16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龙首矿青年工人曹晓彤由明代万里长城西端嘉峪关骑自行车出发,7月10日到达东部名关山海关,历时56天。
1994年7月和1996年6月,李磷两次考察了甘肃省渭源县北山秦长城遗址。李磷在第二次考察时,发现从七圣乡池坪村陈家湾山梁向东约1000米,在山脊峰风岭间,可见“如带如蛇”的秦长城遗存。从高嘴山——陈家湾——苏家山——史家山,计量6000米,至马家山——堡子洼,目测约2000米,从高嘴山至堡子洼全长约8公里。
1995年4月2日?5月5日,以钟朴和胡稚书为首的9位内蒙古老年自行车骑游爱好者,骑自行车沿长城旅游考察。从呼和浩特乌素图战国赵长城到河北省山海关老龙头,沿途考察了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天津的长城地段,宣传了长城,并了解沿线民俗风情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以山东省泰安市老干部路宗元等5人组成的山东华夏文化促进会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了徒步踏察。这次考察,测量出了齐长城的准确长度,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发现了齐长城的3条复线,发现了重要关隘12处、便门9处、城堡兵营遗址50余处、烽燧12处,弄清了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和结构特点及齐长城的保现状和被破坏的原因,整理、拍摄、录制、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
1992年——1998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回马寨村农民李亚忠,行程数千里,首次系统地考察了山海关一线境内外的4条古长城,并绘出了详细的走向图,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1999年7、8月间,他又考察了锦州、营口等辽西一带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