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湾长城
偏头关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城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
偏关长城称冠三晋,睥睨华夏。从长度说:全境现有长城约500公里,仅次于河北赤城县,居全国第二位;从年代说: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全国罕见;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有的地方墙垣竟达十重,一条长城的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处处相关,步步设防,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十里一堡,墩台多达千余座,城堡多达49座,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遗迹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山险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从景观来说:偏关长城雄伟壮阔,至今基本保存完整,其中老牛湾长城黄河交汇处、丫角山内外长城结和黄河边寺沟长城更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段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称赞:“偏关境内的明长城砖石砌就,非常坚固,较之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及河北山海关长城毫不逊色”。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偏头关县北百十里。古武州地。东连鸦角山,西通黄河。其地东仰西伏,因名偏头。宋置偏头寨。金因之。元升为关。明初,属镇西卫守备。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宣德、天顺、成化、弘治间,皆修筑。万历二年,复改筑关城,周五里有余,备兵使者驻焉。《志》云:大边在关北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头,至黄河七十里,无墙而有藩篱。成化二年,复于关北六十里,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筑墙百四十里,号二边。而三墙在关东北三十里,起石庙儿,至石梯墩,凡七十里。四墙则在关北二里,起鹰窝山,至教场百二十里,后复以时增修,比之二关,尤为严固。《边防考》:偏头所辖边,东起宁武界椒茅,西至河曲界寺前墩,延袤二百三十二里。本关孤悬寇境,西边大河,实为冲要。
中华古堡第一县偏关现存古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均为全国罕见,偏关古堡不同于川藏地区的羌族古堡和新疆地区的古城堡遗址,它是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筑坚固,规模宏大,夯土筑墙,包以青砖,形如小型城市。这些古堡目前虽已失去军事功能,但仍是当地百姓和守边将士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从年代跨度说:偏关古堡有战国和隋唐的吴王城,西汉的九龙山古城,五代北汉的偏头寨,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堡更是遍布全境,年代跨度长达2000年;从保存数量说:偏关境内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历史上古堡多达49座,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仍有20多座;从功能性质说:偏关古堡有作为指挥中心的偏头关城,有作为传烽接应地草垛山堡、黄龙池堡等,有作为驿站的马站堡,有作为重要驻兵地的老营堡,有作为桥头堡的水泉堡、滑石涧堡、老牛湾堡,有作为内外长城交汇地的柏杨岭堡等;从建筑规模说:有面积达50000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老营堡,也有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的袖珍城堡柏杨岭堡;从选址角度说:有建在高山之巅的柏杨岭堡、草垛山堡,建在河谷的偏头关、老营堡、马站堡,建在山坡的水泉堡、滑石涧堡,建在山麓的桦林堡、黄龙池堡,建在黄河边的老牛湾堡,建成长城沿线的水泉堡、滑石涧堡、桦林堡、老营堡等,建成悬崖边的九龙山古城等。偏关无愧于中华古堡第一县的称誉。
偏关古堡有:战国和隋唐的吴王城,西汉的九龙山古城,五代北汉的偏头寨,明代古堡更是遍布全境。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太原镇总兵移驻偏关城后,再次开始大修边政、城堡。从当年开始兴建桦林堡到崇祯十年(1637年)修建五眼井堡结束。二百余年间,明朝历代总兵、兵备先后光在偏关(今县境内)修建城堡22座。
关城有:偏关营、老营、水泉营。偏关营为指挥中心。
长城戍堡有:桦林堡、老牛湾堡、滑石堡、草垛山堡、水泉营堡、好汉山堡、五眼井堡、柏杨岭堡、老营堡、小营堡长林堡;中心应援接应的堡城有:马站堡,又与黄龙池堡、寺埝堡、韩家坪堡、罗汉坪堡、八柳树堡、贾家堡为游击堡,为扼守要道和有敌情时相互支援临近戍堡作战的堡城。永兴堡、楼沟堡、三岔堡(今五寨县)、五寨堡(后改县治)则是负责把守通往内地要道和传递讯息的堡城。以上明代城堡除罗汉坪堡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与三边、四边同毁外,其它境内城堡均有遗存。当时,太原镇总兵在防区内共辖营堡有49个,俗有“一关四十九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