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大众
长城,一个伟大的名字!然而,人们一提起它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秦朝的万里长城,而对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却知之甚少。
中国的万里长城,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而横贯山东大地,将黄河、泰山、东海连为一体的千里齐长城,则是我们山东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一)
齐长城横贯山东省中部,它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修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间,自齐桓公至齐宣王,先后有19个国君、历时380多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它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途经我省十八个县市区,全长618893米,遗址高在2米-5米间,宽在7米-15米间,现存遗址长度398328米,占总长度的64.36%。
齐长城分三段筑建:先西段,以防鲁、晋等国;再东段,以备楚;后中段使全部长城连为一体。齐长城沿山脊修建,根据不同的地势,或石块垒筑,或灰土夯筑,或以沙石混筑,有时以陡崖为城。在耸山峻岭中蜿蜓曲折,绵延逶迤,十分壮观。
齐长城途经我省长清县、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区、临朐、安丘、诸城及青岛市黄岛区等18个县市区,它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沉沦,如今仍遗迹斑斑,真乃“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
沧桑齐长城,潍坊境内157.7公里,穿越临朐、安丘、诸城三县市。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由齐长城走向可知,今临朐、安丘、诸城三县市当时绝大部分属齐,南部小部分属鲁。
(二)
安丘齐长城自西南与临朐、沂水交界处的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安丘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的第二段相接。齐长城在安丘境内途经郚山、柘山、庵上、石埠子等镇,爬越石门顶、石虎山、磨山、大车山、紫草山、城顶山、摘药山等主要山峰,大小山头75座,全长46550米,现存遗址39000米,占总长度的83.7%。齐长城依山势修建,沿线地质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和砂土等,构筑用料多为就地取材,石块垒筑或沙土夯筑,或以山体陡崖为城。两侧成堆的擂石、山寨遗迹和烽火燧等依稀尚存。
齐长城从太平山向东,沿与沂水边界线至青石胡同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辟为农田外均有遗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东有烽火台遗址和山寨遗迹;至青石胡同后,由东行转东北行,穿越磨山、大车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马时沟村北山遗址连续不断,长14750米,平均宽度约12米、高约3.6米;从马时沟村北向东南转西南再转南,穿越北河水库、悬崮山、峰山、城顶山、搁灯山、钟楼顶、摘药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遗址,长19500米,遗址平均宽度约11米、高约3米,峰山山顶有城堡遗址,据访为清代乡民为防捻军修建的“围子墙”;城顶山西南有双面墙体,宽约5.5米、高约2.5米,山上关隘已被拆除,城顶山遗址上,当年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曾在此率部与日寇血战,修建的战壕、指挥所掩体等遗迹尚存,有的地段借用墙基加高加厚加固剖腹十分明显;摘药山东山脚有双面墙体,宽约7米、高约3米,虎崖南山脚至浯河约1400米的遗址被辟为农田,已无墙基踪迹,安丘境内的长城遗址走向大致如此。
(三)
有关齐长城的史料记载及安丘段齐长城修筑的大体时间,《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万历《安丘县志》载: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明万历《安丘县志》又载: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长城在大砚山上,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据史载考,安丘段齐长城应属东段长城,当在齐宣王以后修建。
安丘段齐长城的重要特征为一复线长城,是齐长城三条复线中最长的一条。这条复线长城,自临朐与沂水交界处脖根腿南山与主线长城分离,自东北行至安丘交界处太平山进入安丘境内,沿主要山峰东行南折过浯水达安丘、沂水交界处卧牛城进入沂水境内,沿沂莒边界南行至三楞山与南部长城主线会合,全长63890米。此项发现纠正了安丘史书记载的“齐长城自穆陵关东北行入境”之说。穆陵关为齐长城险要关隘,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为齐国防鲁、莒、楚、越等国之重地。在穆陵关北侧又设一长城复线,表明齐国在通往都城临淄的咽喉处设重关以防,山峦层叠,层层设防,进可攻,退可守,足见此关此地在齐国地理位置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