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耀 会
长城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精神的物质载体。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万余里的北疆都有长城。长城从东到西横亘半个中国,是中国北方人文与大地完美的契合。
长城在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标志物。长城在广阔的区域内,见证了中国北方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史。在这样的区域内,有山区和丘陵、有黄土高原也有戈壁、沙漠、荒漠地区,跨越无数大小河流。
中国背对亚欧大陆,面向海洋,三面都有高山、荒漠环绕,处于相对独立、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这个富庶的地理空间,满足了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合农业发展,又有宽广的平原和肥沃的冲击土壤,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时间里在这个相对独立、安全的地理空间,没有更高的文明可以对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构成强有力的威胁。这种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农耕经济,以及其发达的文明和文化,对周边的各民族和族群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形成中原地区独特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
这样独特的地理单元也决定了古代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明和文化上的相对稳定,决定了生活在这个地区最基本的民族的相对稳定,没有像世界其他国家那样形成比较大的民族大迁徙。古代将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称为中原,“天下之中”的意思,认为这片土地是天下的中心地区。
由于这样的地理因素,中国古代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帝国实力,但并没有像世界上其他的帝国那样,不断地寻求向外大规模地扩张和迁徙。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走的都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不同就在于,中国走的是一条内敛式的发展道路,而西方帝国走的是向外扩张的发展道路。
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畜牧区的形成与扩展过程,也是农耕区的退缩过程;从距今3500~3000年前畜牧业向东、向南甚至向西开始其扩展过程,农耕区在相应方向的退缩始终与之相伴,这样的退缩过程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燕、赵两个诸侯国,不但用强大的军事手段将游牧民族驱赶到农牧交错带以北,并且修筑长城对其加以防范,从而使长达近千年的农、牧两种生产方式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此之后,开始了农耕经济的向北拓展。
农耕经济扩张到北方农耕、游牧过渡地区,受到自然的阻隔,农业经济就不再继续向北发展,不再向那些不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发展。数千年来,中国历史就在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个地域,以黄河、长江流域高度发达的文化为强大吸引力构建自己的社会模式,进而影响周边各地区的不同民族,吸引他们内附。
即使在北边农耕和游牧经济过渡地区修建长城,也割不断长城内外不同的族群的这种联系,长城内外实际上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相互攻伐的时候不少,既有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政权的征伐,也有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扰掠。这种军事行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内向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因为谁也离不开谁,才有了围绕在长城地区的交流和联系。也正由于这种和平及非和平的交流与联系,才推动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中国的长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一部分长城在中原,在今天的山东、河南等地方。湖南的湘西有明代防苗族的一段使用历史很短的长城;汉代在云南修了一段保护另外一条“丝绸之路”——五尺道的长城。此外,绝大部分都在中国的北方,因为只有北方才面临着游牧民族强大的威胁,才有调整农耕与游牧冲突的需要。
北方所包括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绝大部分地方都属于长城地区,这些地方在不同的朝代面临的农耕与游牧分界点不一样,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管理的区域也不一样。所以,历代长城修筑选择的路线也不一样。
长城地区的东部,主要是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主要的屏障,也是东北盆地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如果游牧民族政权占据这个地区,就有了向中原发起进攻的立脚点。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在这个地方防御游牧民族,将其视为战略重地。
中部地区的阴山山脉,是保护河套平原的战略要地。河套平原自古是农耕与游牧民族交替据有的重要地区。谁据有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谁就占有了主动。这个地区也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和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
西部河西走廊及以西的西域地区,也是长城防御的重点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河西走廊始终是咽喉要道。特别是汉代打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之后,这个地区对于中原王朝就显得更为重要。河西走廊有几个绿洲,由于有很好的水源,十分适宜农业生产,所以这个地区也采用了农业耕作,是农耕经济的中原王朝开拓边疆、发展农耕经济的重点地区。
西域对于中原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既是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青海和宁夏的一个屏障。如果西域被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据有,青海、甘肃和宁夏就会面对来自游牧民族的强大威胁——因为游牧民族很容易对中原王朝构成一种包抄。中原王朝政权始终很重视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并对这个地区进行重要的军事布防和屯田开发。
从整体上来说,历代长城修建的位置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北部地区,且并不是简单的线型分布,而是集中在一个空间区域内。各朝代长城虽然大的走向相对一致,具体位置却并不完全相同。蒙恬北逐匈奴后修建的秦长城,位于战国燕长城以北。汉长城在西部,更是修建在秦长城之外。金长城与秦长城相比其地理位置更靠北,而明长城则向南退移了数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