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边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董耀会
长城的修建,不仅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还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农耕政权在北部边疆产生的影响,大多是与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长城是农耕文明在边疆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进行边防建设的根基。
长城所经之处,为了构筑和护卫长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数以百万的屯垦军民,带着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经营方式,披荆斩棘,艰苦开拓,在边疆建立起新的农耕经济区。
秦汉经营北部边地高潮时,军屯和民屯的移民规模有时一次就数以十万计。饱经战乱之苦的长城地区,也曾多次出现过“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景象。
长城沿线出土的大量秦汉文物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及辽东等地,很早就已经使用铁犁、货币、衡器、量器。享受着和平生活的边地汉匈两族人民,其生产、生活水平与内地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中原政权屯田实边、设置郡县,基本上是以长城为轴心或以之为后盾,向外扩展并形成较大的辐射面。田肥水美,可以种五谷的地方被开垦为粮仓,就是暖迟霜早不产良谷的山区,土地瘠薄的丘陵及沟坡地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农耕开发开发。
道路交通的发展,为长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合理布局的交通网络,直接服务长城防御体系军事需要的同时,也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更宽阔、更平坦、更畅通的交通道路,是调配粮草运送装备的生命线,也是农耕经济发展的保障。
历代长城的修建者,都十分重视道路建设。道路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道路若不能保证畅通,肯定会成为阻碍长城防御体系发挥应有作用的瓶颈。沿着长城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长城地区的交通网络,战时要确保长城防御的机动灵活,畅通无阻,平时能为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