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空的长城称谓
  • 时间:2012-3-9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董 耀 会 

    二十多个世纪以来,长城经受着包括来自长城内外的各种尖锐的冲击。长城也像历史上的各种事物一样,是人类在解决当时的问题时,进行的一种摸索和实践。任何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不会是全人类的共同和唯一的实践,长城亦如此。不同时期的长城,不但作用和意义不尽相同,就连名称也都不一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献特别丰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回首历史的过往,两千多年时光荏苒。长城所使用过的主要名称,已经成为长城岁月,写不完的沧桑的一部分:

    长城: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生生不息从春秋时的齐长城,一直叫到最后的现在。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篇》中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堑洛。城重泉。”记载的是秦简公六年(前409)沿洛水修筑长城,就只用了“堑洛”两字。蒙恬是秦始皇长城修筑的指挥者,秦始皇死后,他被秦二世及宦官赵高、丞相李斯所害,临死他认为之所以招来灾难是因为修长城之故,他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明史·余子俊列传》:“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魏书·世祖纪》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

    长城塞、亭障、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条下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近现代学者在汉长城的称谓上基本没有什么争议。张维华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汉之边塞,有时称曰长城,有时称之曰障,有时称之曰障塞,亦有时简称之曰塞。大抵塞为通称,长城为绵亘相接之边垣,障为一地之防御工事,或指城堡而言。”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有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金代为防御蒙古族,在其与蒙古界挖掘壕沟故称界壕,如:“入泰州婆卢所浚界壕”。金界壕之称包括边堡、烽燧在内各种形式构成的长城防御体系。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