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盘锦历史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因为明成祖朱棣下令重修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盘锦当时为广宁所辖,也陆续沿长城建起了驻军的堡城,其中有西平堡、西宁堡、镇武堡,但如今都已面目全非,下落不明。
西平堡据《全辽志》记载,应建于正统七年,它位于今盘山县沙岭,城已拆除。建筑风格上,城址为方形,各边长约600米,地势中间高,向四面赂呈缓坡,南面开有一城门。地上散乱的明砖到处可见。村西有一口古井,当地人传说为唐王井。这里还出土了一块西平堡的石门额残部,属左侧部,其宽0.52米,长0.17米,花纹边作 卷草纹,额面有"撇"画的尾部,余作级地凸雕。 西平堡下属墩台(即用烽火、烟气传递军情用的建筑,也叫烽火台、狼烟台等)13个,所辖长城边墙,北起大河口(即大柳河口,也即是双台子河入辽河处)南到响台,南循小柳河(即今称外辽河) 南去,至陈家台、三台子、四方台(边冲台)、头台等。这段长城皆为土筑,当人并就长城筑成了路堤,成通行之大路。 此处沿长城的整沟,均不复存在。烽边台也没有一座完整的, 基上有的已修建起民居。遗址发现有明砖。因此推断原来所建边台,都属砖筑实心台。
西宁堡城位于今盘山县古城子,当地人说称之为西牛堡子。据当地人介绍,早在一百年前就未见古城面貌。有的八旬老人说他们土生土长,也未见过城。又听老人说这地方有城,还有石匾在城门上,挖地时也常发现一些大城砖,和海城的城砖一样大小。挖窑时还发现过万历年代的铜钱以及铁弹子等,大的有六、七分大,小的 也有三分……,这里可能有二个城门。
城为方形,每边各长约250米,东西二门,城外侧有护城池。该城原用砖修筑,砖已全部被拆掉,只存土基。东南1公里的地方是明三岔关遗址。关城已元,仅存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庙冈子。遗址 也被开辟为田地,附近还有一座大台,是关城的一部分。明砖散见 于地面。
该堡下属长城,北起西平堡四方台,经韭菜台,在西宁堡东与 庙冈子附近长城相衔接。这段长城城墙已成乡间道路,没有完整的了。
镇武堡城位于今盘山县高升。这里也是高平驿的所在地。城为 方形,原以砖修筑,现在砖已被拆除,只存土基。该城曾有东、西、南 三座门。北门位置建上帝庙。城南北墙长450米,东西墙长450米, 穷土版筑,墙厚3米,高约2米。根据《盘山县志·高平城》条记载, 高平城即镇武堡城,“周一里八十三步,东西二门”。 该堡下属的长城,北接镇宁堡的莽猪湖和野猪湖的南侧,南至 今台安县的南台止。更具体点说,即起自台安县桑林公社蒋挖大队创业队的后园子里,北距莽猪湖、野猪湖约500米(当地人称之为 大边),向南经四泡子、柴家屯、元台子、双台子、马仗泡,至东边上。 这段长城全为土筑,底宽4米余,高约2米,大多数都拥塌了,墙基 仅仅略高出于地面。
长城外的整沟,至今仍有存在,其上口宽4米。这里的传烽边台,大都拆毁,只存遗址,其土基高8米。这里的圆台子,较为高大, 原来为砖造,现在砖已被拆除,只存高大土基,长满树术。 需要说明的是,辽东长城是由北宁接入我地区的,然后经镇武 堡、西宁堡、三汉关,进入海城境内。全长59公里,被盘锦人称谓为 "边墙"、"边嚎"、"边道"等!当时修筑时,因为运输砖石不方便,所 以就因地取材,用土穷制了。费时费工程度是惊人的,先把选好的土晒上一年,再用白灰搅拌,后逐层铺上5公分用人工穷凿,就这样用血汉一点点堆起了8米宽、10多米高。在明皇帝眼里这似乎是坚不可摧的辽东长城关隘,很快就被 挠勇强悍的游牧民族骑兵撕开。明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亲率5万善于野战的铁骑,猛攻军事要防西平堡,最后以明军3000驻城官兵和数万援军战死告终,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之后,努尔哈赤又迅速攻下广宁(北宁),连克40余座城池, 震惊了明王朝……辽东长城在哭泣!
来源《盘锦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