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原为军事建制单位,而并非一级地方行政建置的名称,更不是地名。“宁夏中卫”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据宫廷密档《明实录》所记可辨析: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给宁夏庆王朱栴配设中护卫(性质为“警卫部队”,不管地方。);二十五年,设置宁夏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性质为“军垦部队”,地方不管。);二十六年,调甘州汉王左护卫改为宁夏卫,因为这支左护卫多为“罪徒”戍边,政治上不可靠,不适合担任宁夏庆王卫军;二十八年,又改调陕西庆阳卫增设为宁夏庆王左护卫,同时降改宁夏卫为庆王右护卫(左贵右次);明建文四年(1402年),增设宁夏前卫,至此宁夏有左、右、中、前四屯卫而缺宁夏卫;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宁夏左护卫为宁夏卫,改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这时,宁夏增至6卫,即宁夏卫、宁夏中卫和宁夏左、右、中、前四屯卫。在明永乐朝只给亲王保留一支中护卫,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因为永乐皇帝朱棣,是庆王朱栴的四哥,称帝之前被封为燕王(驻今北京市),朱栴镇守西北,朱棣镇守北方。但朱元璋死后,皇长子、太子朱標已先死,太祖又改立朱標长子、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合法继承皇位,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但燕王朱棣不服,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事变”,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自己是以亲王夺取皇帝位的,登上帝位后,当然害怕其他亲王也学他的样子,与之争夺皇位,所以上台后就改朱元璋“以同姓治异姓”的基本国策为“以异姓制同姓”,即派心腹太监到全国各大军镇去监边、监军,实际上主要是监视各封地的亲王,并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削弱各亲王的护卫部队。同时,朱棣为了摆脱明代建朝以来因不设“丞相”而诸代皇帝囿于具体事物缠绕的时弊,且又不至于违背祖训,便创新性地设立了由6人组成的“内阁”,参预机务,系重要的行政机构,相当于当今的中央政府,帮助皇上管理六部。此内阁制比英国早300年,比日本早400年。在这种背景下,宁夏庆王朱栴的三支卫队,只能保留一个,庆王右护卫改为宁夏中卫,从军事建制改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混合建制,这就是“宁夏中卫”的来历。诚然,它的前身,就是原以“府军前卫将士之有罪者”发往边地新组成的甘州汉王的左护卫,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调改为宁夏卫,又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经过几年改造整编后再更迭为宁夏庆王右护卫,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为宁夏中卫。据此,“宁夏中卫”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府军前卫罪贬者→甘州汉王左护卫→宁夏卫→庆王右护卫→宁夏中卫。
明代的宁夏中卫,是布防在宁夏镇西路的一个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卫指挥部称“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归陕西都司统辖,拥有6000余名官兵,治所是前朝的应理州城,城周长四里三分。明正统二年(1437年),扩建城池为五里八分,天顺四年(1460年),再增扩为七里三分,并加修护城河,有城门二座,东门曰“振武”,西门曰“镇远”,嘉靖三年(1524年),新开一座南门。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中卫县,隶属宁夏府。这便是中卫地方行政建制和地名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