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马关在历史上很早就置关派共戍守,有专家认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鸱之塞"即在此。汉代又名鸿上关、常山关。北魏末年,北方六镇起义,杜洛周率兵围攻定州。定州刺史杨津请求柔然主阿那发兵解救。柔然兵至此,因杜洛周已在此派兵扼守,无路可行,只得退兵。北宋名将杨六郎曾据守此关。明初设巡检司,始建关城。景泰二年(1452年)又新修下城(即今“倒马关”城)。嘉靖年间设路置分守参将,属真保镇,下辖插箭岭等处关防。清初设副将镇守。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设都司佥书,仍为重要关隘之一。几经战乱和人为践踏,倒马关遭到一定程度的毁坏,但四面关城城墙及城内街道、衙署民居等大致保持原貌。
倒马关城依山势而建,一半在河谷,一半在山梁,基本上呈圆角方型。城墙周长2.5公里,墙体内为夯筑的三台土,除东墙内外两面都垒砌蛮石外,其他三面城墙均为外包砖、内砌蛮石。墙底宽约6米,顶宽4米,现高2米——10米。关城旧有三门,东、西二门外原有瓮城,东瓮城有南北二门,西瓮城有南门。关城墙体上有骑墙墩台7座,北侧、东侧隔河而望的山峰顶部有石砌烽火台5座。出西门100米,唐河南岸建有一座条石砌筑的城门,扼守关城通往上关的道路。
倒马关西1.5公里为上关岭,今残存部分城墙、房屋基础和敌台基址,并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杨业、杨延昭父子忠节庙碑”等碑刻。关门南侧山崖上有明隆庆年间摩崖石刻“雄关石壁”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城北马圈梁上有正德十五年(1520年)“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碑刻一通。
街道、衙署、营房、寺庙、民居构成倒马关城的基本框架。东门至西门有一条12米宽的石板路,南北一条4米宽的石板路直抵北门,形成十字街格局,交汇处建有玉皇阁(又称阅兵楼),底部有十字通道。以玉皇间为中心,东北有衙署大堂、二堂、三堂,是守城参将处理公务、居住的场所。北街两侧设兵器库、营房、厨房,城南宽阔平坦之地为演武厅、校军场。城内民居多为蛮石虎皮墙,硬山式灰布瓦顶,表现出简朴、粗扩的乡野风俗。院内地面多用各色鹅卵石铺漫成钱币形、桃形、同心圆形及其它不规则图案,称“插花石”,美观大方。
从倒马关的选址可以看出传统堪舆风水术的影响。关城位于圈椅形的山凹里,坐北朝南,背后有“祖山”高大巍峨,东西两侧有连绵起伏的几层山峦。称“左辅右强”;而前面的“案山”则相对低矮;唐河三面环绕,称“腰带水”。整体环境相对闭合,“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祖山”有五座较大的山尖并列,形如笔架,主文运;山脚下的唐河较宽阔,象征“砚池”。城址同时也体现了先民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北面高山阻挡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东南面的唐河谷又可使夏季的东南湿气流进入,带来丰沛的降水。四周山峰林木葱郁,自然植被状况良好。河谷地带开垦为整齐的良田,颇有几分江南韵味。关西的大石峪是一条绿色长廊,溪水清澈,有多处水潭和瀑布,怪石崎峋,古木参天,自然景色优美。
(来源:河北旅游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