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 历史的丰碑 ——张家口长城之最
战国、秦、汉、北魏、明五朝修筑的长城
涿鹿明长城
赵家窑长城
●修筑朝代最多
战国(燕、赵)时期、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共八个朝代修筑的十三段长城。
●最高的长城
大部分位于赤城县境内的明代宣府镇北路长城,全长296公里,穿越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山峰十余座。最高处是冰山梁,海拔2211米。
●纬度最高的明长城
赤城县独石口长城建在北纬41度21分,为现存明长城最北端,像一只虎首突出明朝版图,其北部为坝上闪电河一带草原。
●烽火台最密集
由于宣府镇长城防务重要,沿线烽火台修筑密集,同时从长城到军堡之间也有密集的烽火台传递信息,史料载有烽火台一千二百七十多座,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八百多座。更有南线长城在平原处没有修筑连续的墙体,而是以“连墩列戍③”形式筑成防线。
●战事最频繁
汉代的上谷郡、代郡在张家口一带,受匈奴骚扰多,战事也多,汉代名将霍去病、李广、苏建(苏武之父)均曾在这一带多次同匈奴打仗。明朝宣府镇和大同镇是北京的北部边防,蒙古残元势力进攻明朝多数是从这两个地方进入,而由于宣府镇长城沿线离北京更近一些,在张家口的长城更密集,这里发生的战事更多一些,仅蒙元军队打到居庸关的就有六十四次。
③连墩列戍 墩:烽火台又称烟墩、墩台,是长城沿线或边防上用以报警的高台,每隔一段距离筑一烽火台,遇敌来犯则在烽火台上燃放烟火,迅速传达敌情,即所谓“烽猴相接”。戍:军队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