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诸国长城再探索
——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
艾 冲
[提 要] 在回顾北朝诸国长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魏、齐、周诸国所筑长城的历史真相,逐一审视和剖析北朝诸国长城的分布及起讫地,首次对高齐洛州西界“长堑”位置及走向提出个人见解。肯定“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营造于天保五至七年(554-556),历时两年有余”的见解,符合历史实际,迄今仍具科学性。同时,对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商榷,指出其研究方法、史料应 用、历史地名、长城走向、长城长度诸环节存在舛误,也未采纳文物普查和实地考察资料,因此对北朝长城的专题研究并无新的推进,反而较其它学者的研究水平大为后退。
[关键词] 南北朝;长城;起讫与走向;建筑时间
[中图分类号] K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194-(2007)04-0091-08
公元420—58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其时的北朝,是指在我国北部地域出现的由鲜卑族贵族建立的五个王朝的总称。北朝诸国为了相互防御和抵御北方草原地带柔然、契丹和突厥诸族的袭掠,大多兴举过筑长城之役。北朝拓跋魏、高齐和宇文周所筑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成为我国长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长城是由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主持创建起来,不仅极大地丰富着中国长城文化之内容,而且折射出那个时代民族关系及民族分布格局,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朮界对北朝诸国长城的研究不够重视,产出成果较少。但近10余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北朝长城的研究,产出了一批令人可喜的成果。目前可见的主要论著约有十二三篇部。其中,朱大渭先生的《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以下简称朱文)也作了较系统的探讨,提出若干跟笔者认识不同的结论。本文欲就北朝魏、齐、周诸国长城问题再行探究,愿与朱先生讨论分歧之处,以期达成共识。
一、拓跋魏所筑长城的位置与走向
拓跋魏长城,历史文献记载相对明确,大体可分作北、南两线长城。其防御对象分别是北方草原地带的柔然、契丹和库莫奚等游牧部落(北线长城),以及内地反抗压迫的起义民众(南线长城)。
1.拓跋魏前后发动过几次长城之役?
依据历史文献记录,拓跋魏王朝先后有三次长城建筑之工役,第一次是在公元423年(拓跋魏泰常八年),[1] 卷3《太宗纪》第二次是在公元446年(太平真君七年), [1] 卷4《世祖纪上》 第三次是在公元477—499年(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具体约在太和八年之后)。 [2] 卷14《沽水、鲍丘水、濡水》 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施工,系营造拓跋魏北线长城之西段、东段,而第二次系建造南线长城,即“畿上塞围”。
2.拓跋魏长城的起迄与分布
北线长城的起迄及走向 诚如前述,拓跋魏的北线长城分作西、东两段,西段“长城”筑于公元423年,东段“长堑”则建于公元484~499年间。[3] “长堑”乃长城的特殊形态,也是线状军事防御工程。
北线西段长城的建筑,据《魏书》载:“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东)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1] 卷3《太宗纪》 此举旨在阻御柔然诸部的南掠行动。引文所列三个地方是此段长城必经之地。赤城,是西段长城的东端所在之地,即今河北省赤城县治,但长城具体的起始点并非赤城古城,而是今赤城县北境的独石口附近,《水经注》对此有明确记载。[2] 卷14《沽水》今独石口处在白河与滦河的分水岭上,是古往今来的交通要冲,长城东端起点应在独石口侧近的山岭上。[21] 长川,古城名,是此段长城经过之地,其故址位于今内蒙古兴和县中部的台基庙乡境。据《水经注》记载:长川城,位于柔玄镇城之西。五原,拓跋魏所称“五原”系指汉代五原郡旧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孟家梁古城,北倚阴山(今大青山及乌拉山),而长城西端终止点具体在其西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今乌加河是汉唐间黄河主河道,长城终止于其东侧,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笔者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察资料判定:拓跋魏北线长城西段的起迄与走向是,东端起自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白河与滦河的分水岭,循山西去,历经崇礼、张北、尚义诸县,内蒙古兴和、集宁、察右中旗、卓资、呼和浩特、包头诸市县,止于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除中间经过其时“九十九泉”北侧外,大部利用战国赵长城旧基。[4]